深入剖析入中论第七次课程第十四讲:宗在般若,行在净土的如来智慧精髓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1 浏览:158次

入中论》第七讲第十四讲: 般若与净土的地藏智慧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京大学禅宗学会 北京大学禅学会

时间:2009年5月2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第二教室407室

如来藏在般若与净土宗中的智慧

净土宗的创立经历了一个过程,由影响较大的慧远大师南下创立净土宗。慧远大师南下时,北方还有一位弘扬净土宗的大师--团鸾大师,他遵照重彦大师的往生论,终生领众念佛,努力在如来藏体系的实践中实现 "增上生 "和 "决定胜"。他是一位伟大的高僧。

他在赞叹阿弥陀佛的偈颂中,也衷心赞叹龙树菩萨,他赞叹龙树菩萨说:"我的师父,龙树大士:

我师龙树菩萨摩诃萨,化生佛像始理颓纲;闭恶扇开正道,阎浮大地万物眼。荣登顿悟欢喜地,回向阿弥陀安乐生。

也就是说,我尊敬的上师龙树菩萨,您降生在这个五浊恶世,以龙树菩萨的形象,梳理了整个佛法的散乱程序,关闭了邪门,开启了正道,是阎浮提一切智慧的眼睛。你一定要来救我。当他生命走到尽头时,半夜里,他看到一个和尚走进了他的房间。在房间里,和尚对唐鸾大师说:"我是龙树。" 然后,和尚为他说了一句偈语

落叶不能附枝头。未来的玉米不能在仓库里寻找。白驹过隙,不能久留。去者不能复返。未来不可追。现在在哪里?白马难返。

意思是:落叶不可能再回到枝头,未来的玉米也不可能在现在的谷仓里寻找。这里我们有一个问题。相对而言,因果是否一定与时间演化的方向相对应,即所谓的因是否一定在时间上先于所谓的果呢?这是一个 "在谷仓中寻找未来 "的问题。

深入剖析入中论第七次课程第十四讲:宗在般若,行在净土的如来智慧精髓

这不是玩笑。让我们认真讨论这个问题。落叶不可能归于枝头,也不可能在当下寻求未来的粟米。过去和未来时间的概念其实是我们业力的综合体,在这个业力体系中,它其实是非常严谨的,不是可以轻易颠倒的。

虽然龙树菩萨用中观的方式把过去和未来理清了,他说 "所谓未来者,时尽之实也",所谓未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未来的实相,"所谓过去者,过去之实也","所谓现在者,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追",那么现在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得的东西。"白驹过隙,不可暂驻",这个时间已经过去,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去者不可复返。未来不可追。现在在哪里。白驹过隙,难以归来"。这与《中庸颂》中对过去、未来、现在的判断如出一辙。

他一生都在求证中道正见,昙鸾大师临终前非常感激龙树的这番话,半夜召集大众,教导大家要想证得中道正见,要想在禅定之外修得清净,就不能修这种互相引证、互相推动的修行方法。说完这些,他就去世了。

昙鸾大师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四部论典作为建立中观的依据,这也是早期北方净土宗成立的依据。这四部论典成为净土宗成立的最早依据。而慧远大师在南方的条件要好一些,他除了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条件,因为他和鸠摩罗什大师的私交非常好,鸠摩罗什大师进入内地的过程中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翻译出来,连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再有相应的般若方面的经典,翻译出来送到南方。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后,又有相应的净土经典被译出并传到南方,净土宗在南方逐渐兴盛起来。

从 "地藏 "一词的出现到净土宗在中国的形成,了解这一过程对我们今后讨论净土宗时不至于对佛性功德的有无产生过于偏激的认识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普众放生 普众放生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