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适合放生的地方,云南省临沧市金龙寺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3-24 浏览:749次

一、台湾山乌龟去哪里放生

1、金龙寺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是一座南传上座部寺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这里的村民全部都是傣族同胞。

2、寺院始建于傣历834年(公元1472年),法缘深厚,历史悠久。占地面积20亩,有佛殿1座、办公室1幢、伙房及僧侣宿舍2幢、培训点1幢、白塔(民族团结塔)1座,是沧源县的中心佛寺之被评为2010年“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并受到表彰。

3、2015年新建金龙寺大门,恢复重建龙塔古井,已圆满竣工。

4、2017年4月沧源佤族自治县佛教协会会址移迁金龙寺。

5、佛寺现有召祜巴1人,萨米召1人,比库3人,沙玛内拉(小和尚)8人,住持为召祜巴提卡达希。

6、金龙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各项宗教法律法规,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务活动之中,利用各种节日法会教导广大僧众和信众遵纪守法、正信正行、爱国爱教;引导信教群众树立“

7、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8、的思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同时积极弘扬南传佛教优良传统,倡导

9、,对教义教规做出符合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阐释,坚持佛教界中国化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南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0、在管理方面,金龙寺根据临沧市南传佛教佛寺管理规则,制定了金龙寺管理规则,管理组织健全,民主管理,廉洁公正。积极开展自养事业,发动僧侣搞建设,最大程度地改变佛寺面貌和卫生状况,减轻信教群众负担。

二、太原适合放生的水域

1、在人才培养方面,先后选送傣、佤、彝族小和尚到云南省佛学院和西双版纳佛学分院、斯里兰卡学习深造,积极培养弘法利生人才;2013年创建“沧源佤族自治县佛教协会培训中心”。旨在加强佛教团体的人才建设,培养懂政策、懂管理的爱国爱教佛学人才,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培养后备人才。

2、在服务社会方面,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积极开展南传佛教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20多年来,金龙寺积极兴办各种慈善事业,参与慈善活动,在赈灾、扶贫、助学、帮困等传统慈善事业上继续发挥作用。针对个别村寨、个别信教群众参与赌博、吸毒、“买字花”的现象,金龙寺广泛宣传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思想,采取相应的措施杜绝恶习,促进了当地社会风气的好转,受到了当地信教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3、在文化交流方面,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二十多年来,祜巴提卡达希长老经常代表云南南传佛教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日本、韩国等交流访问。为增进与这些国家佛教界的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奉献。

4、金龙寺一贯坚持爱国爱教、知法守法、服务民众和社会的原则和宗旨,寺院清净庄严,管理有序,寺风端正,为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定与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

6、佛教以“戒为无上菩提本”[1],通过作为行为规范的戒律来体现佛教作为人类道德源泉之一的价值,故戒律的实施情况实际上是判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社会中强弱兴衰的重要依据。古代云南地处汉文化圈的边缘,几种文化在此相交。就佛教而言,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还有直接过来的印度佛教亦在此交汇。这种情况下,其中汉传佛教的戒律会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作用?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7、存在于现今云南地区的佛教,有史可查的起于唐朝时期的南诏,那时当地除了有被称之为阿吒力教的云南地方密教教派外,已经有汉传佛教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写入史文的当时高僧中大多与戒行有关。如《康熙云南府志》卷十七“仙释”部共记载唐代僧人三位,其中在后来属于昆明地区的两位:觉印“戒律精严。母亡庐墓,刺血写经”;道清“精研内典,有苦行”。说明他们之被载入史册,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戒行突出。另《正德云南志》卷三十五“仙释”条亦载唐代僧人道安“精修苦行”等等。当然这些明、清时所修方志由于离唐朝年代遥远,记载不一定很正确,如觉印可能与觉胤(脱空)[2]为同一人,因为二者事迹雷同,但云南佛教先行者们与戒律的密切关联却是十分鲜明突出的。此风一开,络绎不绝,如郭松年《大理行记》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十分明确地将遵从“斋戒”作为当地佛教流行的一个特色。

8、戒行卓着的高僧在明清两代遽然增多。如着名的有明代云山和尚,“昆明县官渡里人,自幼居禅林,习清净,精戒行”[3]。又如天王寺历代住持若良朋等,也都“戒行精专”[4]。鸡足山的大力师以“苦行清修”闻名[5],当地着名的律僧还有玄远、玄顶、照敏、广函等[6]。再如僧本悟“戒律精严,食惟茹菜,足不着履者三十余年。远近□曰:菜斋和尚”。僧读彻“戒行坚苦,有才名”等等[7]。邹应龙《云南通志》卷十三“仙释”里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明代临安府的僧衍乘“晓佛法,戒腊精专”;僧畔富“少绝荤”;曲靖军民府的真峰长老“苦行四十余年,画夜不寐”等等。清代此类高僧也不少,如净脉“童年祝发,便知苦行。后游云州,栖於云兴古刹及玉皇阁,朝夕讽诵,火种刀耕,自食其力”[8]。如惺惺“戒行专数年不履城市”,无语也“诵经静室,冬不炉,夏不扇者三十余年,趺坐山巅,雉鸟群集。土人所供衣食,咸分给贫乏”[9]。还有尼空元“十四岁祝发家居,不见外人。……五十余年独坐一室”[10],戒行也非常显着。尤其是出生楚雄的读体,不仅“结界立规,率先躬行,是制必遵,非法必革”,而且着有《僧行轨则》、《毗尼止持》、《毗尼作持》等律学作品,成为律宗大师[11]。虽然他后来游方去江南,但他这种事业向往当与萌发他学佛的地域缘起是一致的。陈垣先生据地方志统计,仅鸡足山一隅,便有“静室一百七十余所”,这些作为“释子潜修之地”的静室兴起,是因为“惟僻则静,故修苦行者多来此习静,禅斋精舍,遂独冠于世”[12]。也就是说当地佛教静室的普遍也是和严守戒律之风密切关联的。而“鸡山之有静室,始於万历。至徐霞客游山时,不过数十年,而已遍於各地”[13],丽江一带也“真修者甚多,各住一洞”[14],且多在荒山僻壤或少数民族杂居之处,往往是汉人和汉文化在那里独有的存在,其与讲究戒律在时代上也是相伴随的。

9、诚然,守戒奉律是每个僧人都应该做到的,古代高僧们的传记中也往往提到这一点。但对比起来,古代云南的高僧们还是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载明戒行突出的僧人比例要比一般高僧传中略微高些。他们的戒行也很突出,如明代护国寺僧大乘被当地人称为“淡斋师”,当地人说他“损口苦体,以供大众。有予以衣者,辄复予人,有饷食者,己不盐不油,惟恐众口弗适”。他把克己守戒提到菩萨行的高度,故时人评他“苦行勤修,世所未有”[15]。其二是此类戒行昭着的高僧在记载里较集中于唐代和明清这两个时期。产生这二个情况的原因除了云南是一个边远地区,汉文化至唐代才开始在那里产生较大的影响外,与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包括多种佛教的交会点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是从唐代开始的。唐时云南地区的主要政治是南诏国,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当时南昭有本民族的原始宗教,有道教,有伊斯兰教,南昭佛教也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南诏佛教进行过研究,有一点是得到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当地佛教受到了汉、藏、印度、甚至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多方面的影响,虽然在侧重点上有着很大的分歧。无可否认,宗教之间的竞争是一个事实,而道德表率正是取得人们宗教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戒律的一大功能就是保证僧侣起好道德表率作用,故在文化交汇的唐代,作为汉文化进入该地域的佛教僧侣就特别注重遵戒守律了。

云南适合放生的地方,云南省临沧市金龙寺

10、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加强了云南与中央的政治联系,为当地和内地在佛教形态上走向一致,创造了有利前提。明清两代,随着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寺院建设,亦即是汉传佛教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6],至清代汉传佛教寺院已达千余座之多。而当时汉族军民的大举移入,仅“大约在嘉庆、道光之际,迁入云南山地的农业移民至少有130万人”,“除农业移民外,还有100万左右的矿山工人和他们的家属”[17],为当地的汉传佛教提供了充分的信徒资源。同时,随着明、清两代朝廷在云南陆续地实行改土归流,中央对云贵地区的政治控制大大增强,那里的汉化程度也不断加强[18]。已经作为汉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汉传佛教不仅更大规模的进入该区域[19],而且要对已经是混合型佛教教派的当地阿吒力教进一步汉化,所以作为汉传佛教主要特征之一的戒律当然要被突现出来。另一方面,当地的历代官方也充分意识到,推行汉传佛教,强调戒律的作用,亦有助于强化中央对云南地方的统治。如明太祖曾诏令“但有讨度牒的僧,二十以上的,发去乌蛮、曲靖等处,每三十里造一座庵,自耕自食,就化他一境的人”[20]。即所谓“佛之於云南有足以时君之化者,其来也非一日也。彼其沉毅悍挚之性一旦归於清净慈俭之宗,此盖威武之所不能屈,教化之所未易渐。而净名之徒深居寡言,衣坏食淡,合掌趺坐,伏而扰之,若不劳余力焉,亦岂小补之哉。世祖皇帝征氐羌归,乃表异释氏,隆其师资”。明代一位叫王遵的知府也称佛教“将以空化执,以福利化贪,以地狱化顽悍。且民庶畏天威,矧习佛教,咸帖然听约束,少有违犷者,必相率斥之。……学佛心则明伦,於家即奉法,於刹非法不服,即非缁不披,遵鲜度以持戒,循信义以为定”[21]。如此利用扩展佛教的约束来规范安定边地社会,是统治者最说明问题的直白。特别当时云南被视为瘴疠之地,在医药不发达的古代,“内地兵一万至其地者,常热死其半。故调一兵,得调者先与七八金安其家,谓之‘买金钱’,盘费、刍菽不与焉。故调兵一千,其邑费银一万”[22]。用武力镇压既然事倍功半,这就更需要攻心为先,于是标榜戒行的高僧们也就无意中再一次走在这潮流的前头。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普众放生 普众放生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