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放生去哪里放生好
1、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有些人他愈用功,佛念得愈多、拜佛愈多,他的烦恼反而更重,瞋心、慢心更重。印光大师说:为什么一个人念佛,没有使令他内心改造呢?就是这个人的修行属于心外求法!
2、他内心当中,没有产生正念的观照,观察“我空”的真理。也就是说,他内心当中的想法,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我积集很多的善业,使令我以后的生命,因为这个善业的力量,得到安乐的果报。这个自我,以前没有善业、没有资粮的时候,他当然很低调的。
3、但是他现在不同,他现在一天拜五百拜、一千拜,他的善业力加强以后,也就把这个自我膨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愈修行,烦恼愈重、瞋心愈重、高慢心愈重的道理,就是他没有回光返照。
4、那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了,诸位可以看看所谓外道的学者。外道也是深信因果,但是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正见。比如我过去认识一个外道,差不多十年前他的个性是这样子,你十年后再看,他的个性还是这样子。
5、这个人十年前跟十年后的差别在哪里呢?修了一点善业,如此而已。他的个性没有办法改变,他以前是什么脾气,现在就是什么脾气。
6、为什么佛弟子能够很快地自我突破呢?
7、因为他修我空观。修我空观,他内心调柔,就是“我不可得”,所有的烦恼都是因缘法,都是可以改造的。我们先相信这个真理:我们心中贪瞋痴的烦恼是可以改造的,它的本性都是毕竟空的。这个时候,对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加持力。
8、你一直认为你内心当中那个我:“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子,没办法改变的,这就是我嘛!”——那你这样的思考,就没办法改变了,的确不能改变。
9、这就是外道说的“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由我来积集业力,也是由这个我来得果报。那这是对于爱非爱缘起的一个愚痴。
10、人类生命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二、哪个寺院有放生池
1、人活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这个问题,三千多年前就有人开始考虑了。公元前1027年,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为其生下了一位太子,取名叫悉达多,意思是“一切义成、一切事成”。这位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
3、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不久,即有阿私陀仙人预言他将来可能要出家修行。为了避免太子厌世出家,净饭王后为太子纳释种婆罗门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并为他建筑了冬天用的暖殿,夏天用的凉殿,春秋用的中殿。殿中都用七宝装饰,穷极奢华。又在园里广造池台,栽种花果,并以五百采女歌舞随侍,人间的娱乐,可以说应有尽有。但这些声色之娱,并不能使太子感到欢乐,相反的,他更为“人命苦短,忧思无量”的问题苦恼。
4、太子随父王到城外出游。他在东门外的人丛中看见一个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手持拐杖,行动极其困难。车经南门,他又看见一个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万状地在道旁挣扎。他后来到了西门,遇到一族人抬着一具尸体。那尸体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观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状,感慨万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贵贫贱,都逃不过老病死的大关,叹道:“日月易过,少年不常,老至如电,身形不支,气力衰虚,坐起苦极。我虽富贵,岂能独免?念及将来,甚可畏惊。”
5、从此以后,太子就常为如何安身立命,求得解脱的问题沉闷苦恼。到了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在二月初八日的夜里,潜出宫门。他发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脱众生于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6、从此悉达多太子开始了他的修行生活,一直到三十岁时,在尼连禅河的一棵菩提树下,睹明星而豁然大悟,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7、追思佛陀出家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佛陀看来,人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痛苦。佛在证道后最初传的教法,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叫作“四谛”。苦是现象,集是苦的因,灭是消除苦的结果,道是解除苦的方法。可见佛修行并创立佛法的初衷,就是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后来佛陀的教法,其实也都是解除人生之苦的教法。
8、苦、集、灭、道四圣谛,是佛法声闻修行悟道的法宝。
9、声闻,是指因闻佛说法的音声而悟道的圣人。声闻依苦集灭道四谛法修行,可证阿罗汉果。
10、声闻人得闻佛说四谛法,而知道众生轮回六道生死的确是苦(苦谛),同时又了解生死苦恼的根源皆因众生内心积集贪、嗔、痴等烦恼策动身口意三业,造作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而形成的(集谛)。若然能够取消内心贪嗔痴等烦恼的积集,就可以解脱生死的苦恼,证得涅槃究竟的快乐(灭谛)。但欲想离苦断集,一定要切实修道(道谛)。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修道的功力,断除见思烦恼,就可以转凡成圣,证得我空真如之理,所以称为四圣谛。
标签: